每年的播種季,是孫利祥最忙的時候。眼下正值夏播,他一邊在實驗室培育水稻種苗,一邊開展節水抗旱稻種植技術培訓,時不時還要去一趟科研基地。
孫利祥是杭州種業集團黨委書記、董事長。作為杭州種子產業學科帶頭人、浙江省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,他已堅守這個行業近40年,先后榮獲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、二、三等獎、浙江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獎等多個大獎。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要加快科研攻關,勇攀農業科技新高峰,攥牢“中國種子”,端牢“中國飯碗”。
突破種源“卡脖子”問題,關鍵靠創新。從種子站到種業集團,孫利祥堅守初心,育成的新品種填補了杭州市審定4項空白,主持全國·浙江鮮食玉米大會,把浙江好品種推向全國。
前不久,市委宣傳部、市科技局、市科協聯合選樹杭州市首屆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,孫利祥榜上有名。
踐行初心做強農業“芯片”
種子是農業的“芯片”。在這個行業里,孫利祥扎根40年持續創新,從1986年浙江農業大學畢業后進入杭州種子公司工作,先后歷經杭州市種子公司、杭州市種子推廣站,直到2016年杭州種業集團成立。
種業人都知道,培育一個優良品種并不容易。投入大,周期長,風險高。“一個優良品種,理論上要求同時具備高產、優質、多抗(耐澇、耐旱、耐高低溫、抗病蟲等)、廣適,選育一個優良品種至少需要8-10年時間。”
孫利祥明白,這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。種業集團承擔著新品種選育、引進、示范、推廣的任務,需要選育、引進、篩選適合杭州區域種植的種子,包括玉米、水稻、甜瓜、蔬菜瓜果等。自種業集團成立以來,累計選育審定水稻、鮮食玉米、鮮食大豆、西瓜甜瓜等新品種16個,填補了我市農作物品種國家審定和秈粳雜交稻、水稻不育系、甜玉米品種審定4項空白。
孫利祥說,目前3個秈粳雜交稻品種和2個甜糯玉米品種正提交國家或省級審定。23個優質雜交水稻新組合在長江流域和黃淮稻區開展適應性鑒定試驗。已審定的“浙杭優820”是目前秈粳雜交稻生育期最短的品種,已在長江中下游及黃淮海麥茬稻區推廣。自主選育水稻不育系“浙杭K2A”和新組合“品39”“示13”等一系列秈粳雜交稻品種,得到了胡培松院士等業內專家的肯定,“杭字頭”優質雜交水稻新品種陸續上市,市場潛力巨大。
服務“三農”讓有土地的地方有好品種
這兩年,新冠肺炎疫情襲擾,戰疫情搶農時,抓好春播農作物種子供應成了孫利祥的“頭等大事”。
今年初,杭州種業集團緊急清選包裝省市級應急蔬菜種子1.01萬公斤,可播種2.9萬畝,動用水稻種子12.3萬公斤,擴種2.3萬余畝,儲備48萬公斤應急救災蔬菜和糧食種子,切實保障疫情、洪澇等受災期間農資供應和農業生產。在防汛抗澇工作中,他多次部署和遠程指導省內外早稻良種繁育基地的防汛工作,帶領技術指導組,逐個實地踏勘重點基地防汛情況和指導后期搶收管理工作,著力減輕梅汛損失,確保早稻良種繁育數量和質量安全。
如何讓農民增收,帶動山區農民共同富裕?這也是孫利祥在思考的問題。杭州每年有2萬多畝新造田,還有幾十萬畝的山垅田,這些區域土壤比較貧瘠,儲水能力差,要用好這些土地,必須要用高抗旱品種。
孫利祥領銜破解山區種植難題,積極解決農戶新墾田、山垅地“種糧難”,成立“稻專班”、建新品種示范方、樹增產增效樣板、抓技術應用普及。2019年,杭州種業集團在全省率先推進節水抗旱稻“旱優73”的推廣示范,當年種植面積就近5萬畝。
“水稻新品‘旱優73’對水的需求量不大,出苗和灌漿的時候有水即可,其他時間基本上不需要水,在荒山、茶園、丘陵,甚至干旱地區都能種植。”據孫利祥說,“去年靈溪茶園里套種了水稻6000多畝,并在金華、麗水、衢州等地進行了推廣示范,如此一來,讓有土地的地方種上好品種,山地就變成糧倉了。”
據統計,2020-2021年,杭州種業集團累計建立節水抗旱稻高產高效示范基地達8000余畝,全省播種面積超過8萬畝,增產糧食3.2萬余噸。
傳承“農匠精神”做種業要講情懷
近年來,孫利祥著力推進海南南繁科研育種中心、徑山種業科技創新園、分子育種實驗室、內蒙古旱雜糧北繁基地的建設和運營,加快打造以種業企業為主體、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商業化育種體系,布局“一核多點”數字種業園區,構建杭州“南繁硅谷”,為全市農業企事業單位搭建共享平臺。
同時,還連續組織舉辦兩屆“徑山論稻”大會,主持召開“2020全國·浙江鮮食玉米大會”,集中展示了近年來我國乃至世界鮮食玉米品種創新的最新成果。
從種子站到種業集團,孫利祥為杭州農業發展和種子培育推廣奉獻了青春,他主持開展的新品種先后通過省品種審(認)定委員會審(認)定品種20多只,獲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、省科技進步一、二、三等獎5項、市科技進步獎9項。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18篇、獲省、市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、二、三等獎各1項。出版專業書籍5本。
在孫利祥眼里,榮譽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“糧食安全的擔子,要扛得更穩當”。他說,做種業創新,最關鍵的就是種質材料,這是需要用時間去沉淀的。通過原始創新和開放合作共享,目前種業集團已收集和創制積累水稻、玉米等優異種質材料4萬余份。
“我們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創新,是在傳承基礎上的創新。做種業,最需要的是情懷。”孫利祥說。
來源:杭州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