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五一”假期,每天上午7點19分,7053次列車都會準時從淄博站出發,載著近400名乘客駛入魯中山區。隨著4月份的車型升級,這趟“最慢綠皮小火車”近期再次受到關注,穿梭于山區中的它,正帶著新的使命,向春天駛去。
7053次列車自1974年開通運行,往返于山東淄博和泰山,全程184公里,票價僅11.5元。因速度慢、票價低而意外成為“網紅”。今年4月10日,這趟列車的車廂全部升級為空調車,車頭由內燃機車升級為電力機車,時速也從32公里提速到34公里。
“五一”期間,很多“驢友”慕名而來,還有不少游客帶著孩子乘坐小火車走進大山,戶外踏青、休閑游玩。已經退休的前列車長趙新華告訴記者,7053次列車共停靠24個站,最初用于鐵路職工通勤,隨后成了沿途幾十個山村的百姓出行的交通工具。上世紀80年代起,車上的乘客大多是沿線村莊扛著農產品去城里賣貨的農民,列車拉近了鄉村和城市間的距離。
“40多年后,還是這趟小火車,把城里人帶到鄉村。”趙新華說,越來越多的城里人乘坐小火車進入山區體驗生活,品嘗沿線村莊的美食。慢車、美景、美食,吃喝玩樂一條龍,讓7053次列車慢慢變成了名副其實的“旅游列車”,近兩年列車年均發送旅客近40萬人次,其中60%以上都是外來游客。
游客不知道的是,隨著社會發展,小火車曾面臨被取消的命運。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公司客運部副主任魏濤說,鐵路電氣化改造后,速度更快、環境更舒適的新型列車逐漸取代綠皮車,私家車的出現,也部分取代了綠皮小火車的功能。7053次列車從12節車廂變成8節,8節變成5節,最后減到只剩4節。
“經營小火車光直接成本每年就要虧損400多萬元。但它的社會效益遠遠大于虧損,因此一直得以保留。”魏濤說,小火車雖然慢,但現在的使命卻很重。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山區,帶動了周邊多個村莊脫貧致富,曾經的“莊戶列車”不僅是“旅游列車”,還是幫助山區百姓脫貧致富的“扶貧列車”。
7053次列車途經15個優美古村落、6個特色小鎮,近些年沿線生態農業快速發展,蘋果、草莓、獼猴桃、黑木耳、有機林果特色農產品基地眾多,坐著小火車趕大集,品嘗農家飯、買點土特產成了很多游客的必選。
“只有城里人走進去,山里人走出來,山村才能有發展。”淄博市淄川區太河鎮土泉村黨支部書記王書順說,依靠這趟小火車,土泉村272戶村民每年每戶能增加2000多元錢收入。綠皮車幫助村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。
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周茂松告訴記者,小火車“升級”后,不僅延續原有停靠站點,還在列車上設立“惠民助農”農副產品展示區,幫助沿線村民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。
“四十多年間,沿線的村莊在不斷變化,人們的生活也在不斷變化。如今,小火車承載著時代的印記,駛向了更美好的未來。”趙新華說。